1949年,解放战争的胜利已势不可挡,蒋介石政权的灭亡似乎已成定局。12月13日,蒋介石与其子仓皇逃往台湾。在这关键时刻倍顺网,大量国宝和文物也在蒋父子安排下分批运往台湾。这些珍贵文物的价值无可估量。在紧急运输过程中,十块外表普通、每块重达千斤以上的巨大石鼓因飞机超重而被丢弃。后来,经过新中国文物部门的不懈努力,石鼓终于被带回故宫博物馆,成为国家九大镇国之宝之一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古物”。这便是陈仓石鼓。
陈仓石鼓历史悠久,多次在历史的波涛中现身又消失,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和王朝的兴衰,经历了无数的动荡与风雨,每次的出现都带着一层神秘色彩。第一次被明确记载的时间是在唐朝时期。公元627年,正值大唐王朝贞观之治,国家安定,盛世即将来临。
展开剩余87%陕西凤翔的陈仓山,一片草地上,羊群悠闲地啃食青草,牧羊人坐在大石头上晒太阳,哼着山歌,未曾注意到自己走进了陈仓山。在休息时,牧羊人偶然抬头,发现周围的石头形状有些奇怪。仔细一看,这些大石块个头相似,排列成鼓形,且表面似乎刻有一些难以辨认的符号。牧羊人不懂字,无法解读石上的标记,觉得它们看起来杂乱无章,便没有再多加注意,继续休息。
晚上回到村里,牧羊人和村里的人谈起这件事,大家好奇心被激起。第二天,连同村里的读书人一起前来查看。围着石鼓转了好几圈,大家也未能解读石上的文字,只能推测这是某种文字。最终,根据石鼓的形状,人们认为这块石头可能就是石鼓。从此,关于陈仓石鼓的传说开始流传开来。由于最初发现它的地方是陈仓山,后人便称之为“陈仓石鼓”。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唐朝的盛世转瞬崩塌,唐肃宗李享为逃避战乱,撤退到雍城。途中,他听闻了陈仓石鼓的事,尽管身陷困境,但出于好奇,他命人将石鼓带到雍城。尽管当时的大臣们才智出众,但石鼓上的文字仍无法解读。大臣们对石鼓产生兴趣,却因为时局紧张,不得不将石鼓草草安置。没过多久,追兵来临,唐肃宗决定将石鼓埋藏在野外,假装销毁,实际是为了掩埋起来继续逃亡。
安史之乱结束后,社会恢复安定,但石鼓的踪迹却几乎被遗忘。直到公元806年,地方官员发现了石鼓的埋藏地,报告朝廷请求挖掘。韩愈得知此事后,非常重视这批古物的重要性,向朝廷上书,提议将石鼓迁至京城进行妥善保存,并加强研究。尽管当时朝廷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,相关事务也被搁置了8年。直到8年后,国子祭酒郑余庆重新审视了韩愈的奏章,再次向朝廷上书倍顺网,最终石鼓才被从荒郊野外转移到当地的孔子庙进行保管。
这些石鼓的形状如同巨大的鼓,重达千斤,圆而见方,底部较大,上面略微收窄,约3尺高,中央微凸。石鼓表面刻满了神秘的文字,这些文字的笔法古怪,至今无人能解读。由于长年暴露在野外,风吹日晒,石鼓的表面已经锈迹斑斑,许多文字已经残缺不全,甚至缺失了一块,后世称之为“作原”,它成为了学术争论的焦点。
这十块石鼓在孔子庙保存了九十多年,然而随着大唐的衰亡,这些石鼓在动荡中逐渐丧失踪迹。宋朝统一天下后,宋仁宗对这批失踪多年的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为了寻找石鼓,许诺重赏,命令各地官员寻找石鼓下落。经过多番努力,司马池终于在凤翔找到了这批遗失已久的石鼓,但最初失踪的“作原”石鼓仍未找到。
为了追求完美,司马池甚至仿制了一块石鼓冒充“作原”石鼓上交朝廷,最终骗局被揭露,司马池因此遭到惩罚。尽管如此,“作原”石鼓的名字却因此更加广为流传,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。几十年后,一位名叫向传师的金石收藏家通过偶然得到的石鼓拓本,终于找到了“作原”石鼓的线索。向传师经过一番调查,最终在太氏家族找到失踪的“作原”石鼓,但不幸的是,太氏家族因为瘟疫全家丧命,线索断绝。
就在向传师心灰意冷准备回程时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客栈内发现了隐藏在磨刀石下的“作原”石鼓。经过辨认,确认这确实就是失踪多年的“作原”石鼓。经过一番努力,石鼓被送往凤翔,并最终转移至北宋都城汴梁。
这些石鼓最终被宋徽宗保管,并被放置在他的寝宫中,他对这批古物的珍视程度远超常人。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石鼓,宋徽宗甚至在石鼓文字的槽缝中填注黄金,为其制作金身。然而,这一举动却为石鼓的再次失踪埋下了伏笔。靖康之变时,宋徽宗被金兵俘虏,而这些石鼓因其金身被视为宝物,遭到金兵的掠夺。
金兵将石鼓运至燕京,但由于对中原文化缺乏了解,他们没有认识到石鼓的真正价值,只关注石鼓上的黄金,最终将这些重达千斤的石鼓遗弃在荒野。此后,陈仓石鼓再次消失无踪。直到1234年,南宋与蒙古联合,攻破燕京,在废墟中发现了这十块石鼓。御史大夫王檝命人将其安置在燕京的孔子庙,并安排专人看守。从此,陈仓石鼓得以平安存放。
在随后的数百年间,陈仓石鼓经历了元、明、清三个朝代的变迁,未曾再度遭遇战乱。直到近现代,八国联军进驻北京,石鼓幸运地未被掠夺,因为西方列强对其文化价值并不在意,反而只对黄金等贵重物品感兴趣。后来,在民国时期,战乱不断,陈仓石鼓虽然多次幸免于难,但依然遭遇了不少波折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随着东北局势恶化,北京的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。为了保护故宫中的珍贵文物,国民政府决定将这些文物转移到上海。由于陈仓石鼓的巨大重量,运输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,专家们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,精心将其包装保护。运输过程虽然顺利,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,这些文物再次踏上了流亡之路。
最终,陈仓石鼓在几经辗转后抵达成都,经历了敌机轰炸、汽车、火车和轮船的多次运输。在战争的浩劫中,这些文化瑰宝见证了历史的沧桑。抗战胜利后,它们最终被送往南京,但随着蒋介石政府的衰败,陈仓石鼓再次面临命运的考验。
1948年,随着国民政府的局势愈加危险,蒋介石决定带着这批文物逃往台湾,然而在运输途中,因飞机超重,陈仓石鼓被遗弃在大陆。尽管这批文物在多个艰难时刻都幸免于难,但陈仓石鼓依然经历了无数颠沛流离,成为了中华文化永不磨灭的见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