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(1037年—1101年)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胜亿配资,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,而他对书法、绘画、美食等方面的造诣也堪称一绝,堪称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物。然而,最令世人钦佩的,还是他豁达的为人处世态度。尽管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折,多次遭遇贬谪,但他始终保持乐观、从容,绝不让困境打击到自己的心境。许多欣赏他的人,正是看中了他在仕途低谷中,依然能够心境澄明、处事豁达的精神风貌。
古代那些才华出众的人,往往心高气傲,难以忍受挫折,遇到困境便会愤懑不平,发出“怀才不遇”的叹息。回顾苏轼的一生,可以说他几乎从未顺遂,他的仕途多次遭遇贬谪,甚至流放至荒凉之地。然而,他从未因为这些变故而气馁、灰心,反而能够放下仕途的得失,活得自由自在、通透洒脱。苏轼的心境与其才华相得益彰,使得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苏轼生平中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,比如他与佛印和尚的深厚友情,还有他与“东坡肉”相关的趣闻。但今天,我们要讲述的,是他与一位名叫王朝云的女子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。王朝云(1062年—1096年)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女子,她的生活从小便充满了艰辛。年幼时,她便被迫投身歌舞班,成为一名歌舞姬。与其他女子不同,王朝云的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清纯灵动,她的举止间透出一股优雅的韵味,仿佛天生与众不同。
展开剩余69%那时胜亿配资,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宋神宗贬为杭州通判。在杭州担任官职期间,他经常游览西湖,放松心情。一天,他与几位朋友一起游湖,饮酒作乐时,邀请了一些歌舞班的女子助兴,王朝云便是其中之一。当丝竹之声响起,众多女子纷纷起舞,而王朝云的舞姿轻盈飘逸,步伐如飞,仿佛仙子降临,令苏轼惊叹不已。他专注地凝视着她,没想到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少女竟然有如此出色的舞技,简直让人无法移开视线。
当舞蹈结束,众女子纷纷入席侍酒,王朝云妆容淡雅,朱唇微启,容颜如同从天而降的仙子,惊艳了苏轼的眼睛。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与佳人的映衬下,苏轼的心情愉悦,随即提笔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:
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
其中,最后一句“淡妆浓抹总相宜”成为了后世无数男人用来称赞女性美丽的经典语句,至今仍在口口相传。当时,王朝云尽管年仅十二岁,却已对苏轼的才情和人格钦佩不已,心中暗自立下决心,要追随苏轼一生。从此,她成了苏轼身边的侍女,伴随在他左右。
王朝云的一生可谓幸运,因为她从进入苏家那刻起,就受到了苏轼夫妇的善待。她陪伴苏轼度过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岁月。然而,令人惋惜的是,尽管王朝云始终未离开苏轼,陪伴他度过了他仕途最艰难的日子,最终却未能获得名分,连一个妾室的身份都未曾得到确认。有人认为,或许是因为苏轼与王朝云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,给予她名分可能会引来世人的非议;也有人认为,是因为王朝云出身贫寒,来自风尘之所,苏轼或许因此不愿公开她的身份,只让她从侍女转为侍妾。
然而,这些都并不重要。对于古代封建社会来说,这种情形几乎无可避免。更为关键的是,他们的心灵契合、感情深厚,这份爱意成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。遗憾的是,王朝云未能长寿,因病去世,年仅34岁。苏轼为她深感悲痛,写下了许多诗篇来表达自己对她的怀念,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《西江月·梅花》:
“玉骨那愁瘴雾,冰姿自有仙风。海仙时遣探芳丛,倒挂绿毛么凤。素面翻嫌粉蕊,洗妆不褪唇红。高情已逐晓云空,不与梨花同梦。”
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苏轼内心的无尽思念和对王朝云的深情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