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三年(公元1630年9月22日),明朝辽东总兵、被誉为“关宁铁骑扛把子”的袁崇焕,被押赴刑场,遭凌迟处死。现场围观的百姓纷纷发出欢呼声,待行刑完毕,一些愤怒的群众无法抑制心中的情绪,蜂拥而上,将袁崇焕的尸体肢解一空。对于袁崇焕的死亡,后人常以“崇祯帝冤杀袁崇焕,自毁长城,袁崇焕死,明朝亡”为口号,呼声四起。然而,若你置身于当时的朱由检处境,或许你也难以避免痛下决心贝格富配资,亲自斩断这一切。
袁崇焕,作为明朝抵抗后金的中流砥柱,的确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早在万历年间,他便初露锋芒,屡次战胜后金军队,赢得了万历皇帝的宠信。年轻时便坐上了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的职位,权力达到极点,成为了朝中一方重臣。
当木匠皇帝朱由校继位后,虽然他将大多数时间用在木工上,但对袁崇焕依旧给予了重视与青睐。他不仅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,还命令他负责总督关外防线,并慷慨拨款20万两白银,让袁崇焕自主招兵买马。这样的重用,恐怕连魏忠贤那样权倾朝野的权臣也难以获得。
展开剩余81%袁崇焕对朱由校的重托并未辜负。他曾信心满满地对朱由校说:“山海关有我一人足矣。”这句话虽夸口,但他确实履行了诺言。在关外,他与另一位大将孙承宗一同将山海关打造成了固若金汤的防线。天启四年,袁崇焕与孙承宗共建宁远城,之后他招募了一批战斗力强悍的流民,通过训练,这些流民迅速变成了能够以一敌十的精锐之师。
1626年,后金军再度来犯,正值孙承宗因魏忠贤的诬陷而被贬职。各方人士纷纷劝说袁崇焕放弃宁远,但袁崇焕誓言不离开,坚决捍卫宁远百姓的安全。他的决心鼓舞了宁远的士兵和百姓,大家纷纷选择留守,与他一同抗敌。果不其然,袁崇焕的部队个个英勇作战,打得来犯的金军溃不成军,明军趁势追击,开拓了200多里的土地,成功获得宁远大捷。甚至连后金的首领努尔哈赤,也因伤势过重,最终命丧当场。
之后,皇太极再度来犯,魏忠贤为拉拢袁崇焕,多次派人游说,并试图在袁崇焕军中安插亲信。然而贝格富配资,这一企图遭到了袁崇焕的坚决拒绝。魏忠贤怒火中烧,向朱由校弹劾袁崇焕。即便如此,五月,后金军攻打宁远未果,反倒付出了惨重的代价,被迫撤退,袁崇焕又一次取得了宁锦大捷。但不久后,这场胜利的功劳却全被魏忠贤的亲信占据,袁崇焕反而因魏忠贤的弹劾而遭受朱由校的严厉斥责。气愤之下,袁崇焕选择辞官回乡。
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,魏忠贤遭到打压并最终自杀,他的党羽也受到清算。那些与魏忠贤作对的人自然获得了崇祯帝的青睐和重用。袁崇焕得到了重新起用,他曾向朱由检保证:“五年内可恢复辽东。”这一承诺让急于恢复大明国力的朱由检兴奋不已,并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然而,袁崇焕后来又觉得自己夸大了口气,于是再次向崇祯帝表示:“五年复辽之计划并非易事,但如果陛下信任我,愿意让我负责关内的所有调兵选将、用人事宜,那么辽东必能复兴。”
崇祯帝对此信心十足,于是便让四部官员听从袁崇焕的安排。然而,袁崇焕在辽东的调兵用人开始逐渐在各边防线设置自己的亲信,并让这些驻军只知道袁督师的命令,而不知崇祯帝的旨意。到了崇祯二年(1629年),一件大事发生,朱由检深爱的爱将毛文龙被袁崇焕弹劾,指责他耗费大量军饷。朱由检听后决定限制毛文龙的铺张浪费。然而,袁崇焕却悍然以商讨军事为名,设宴会毛文龙,却在席间拿出尚方宝剑将其斩杀。这一事件震动了远在北京的崇祯帝。
朱由检本身对戍边大将掌握太多兵权心生恐惧,因此一直希望毛文龙能够制衡袁崇焕。然而毛文龙被袁崇焕一刀斩杀,令朱由检更为惴惴不安,觉得袁崇焕排除异己,意图独揽大权。接下来,袁崇焕再次上书,要求增加宁远士兵的军饷。这一请求本是朝廷的常规规定,但朱由检看在袁崇焕的面子上,破例同意了。
此时,大明的国库已经捉襟见肘,朱由检也为了给袁崇焕补充军饷,不惜将国库里的银两送往辽东。然而,朱由检本就多疑,再加上他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,面对大明日益衰弱的局势,他更加慎重考虑每一个决定。魏忠贤党羽趁机再次弹劾袁崇焕,指责他“养寇自重”,说他根本没有意图平定辽东,而是想通过危机制造自己在朝中的重要性。这让朱由检开始对袁崇焕产生了更深的疑虑。
然而,发生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朱由检对袁崇焕的看法。1629年11月,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直逼京城,袁崇焕得知后立即率领祖大寿等将领进京保卫首都。朱由检对此感到非常欣慰,亲自赏赐袁崇焕,袁崇焕也不负众望,多次带领宁远军成功抵挡金军的进攻。然而,当袁崇焕请求带领军队入城休整时,朱由检却因“勿扰百姓”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。最终,皇太极撤军,明军成功保卫了首都。然而,正当袁崇焕刚刚立下赫赫战功时,崇祯帝却下令将其逮捕入狱。
原来,皇太极能够轻易绕过袁崇焕的防线,直逼京城,这让很多朝臣认为袁崇焕有意放金军入关,为的就是在崇祯帝面前上演一场忠君救国的好戏。同时,魏忠贤余党王永光、高捷等人弹劾袁崇焕,指责他曾与皇太极暗中接触,双方达成协议,后金军不攻关宁,而关宁则每年向皇太极缴纳白银和军饷。这一消息更让朱由检深信袁崇焕背叛之事。
朱由检联想到袁崇焕曾亲手斩杀毛文龙,又屡次请求增兵,心中疑虑愈发加深。最终,崇祯帝决心将袁崇焕凌迟处死,并将其家人流放三千里。这一切的根源或许就在于当初袁崇焕曾许诺五年内平辽,而朝中无人相信他,唯有朱由检一心信任他,给予了他过多权力和资源。最后,五年过去,辽东局势不仅没有恢复,反而皇太极的军队已逼近北京城,这无疑让人深感疑虑。
至此,袁崇焕的死也许并非完全无辜。你怎么看待他的命运?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