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毓芬是留在内蒙古的少数几位天津知青之一。她17岁时下乡插队,22岁与比自己大六岁的农村人李小成结婚真牛所配资,生了一个儿子,至今依然居住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。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与婚姻生活时,刘毓芬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当年下乡的情景。
1969年4月,刚刚初中毕业的刘毓芬和几位同学一起来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,四名女生和五名男生被分派到赵圪旦大队第六生产小队插队落户。她们的临时住处是一间由土坯砖砌成的简陋房子,三间破旧的房子被用作宿舍。
赵圪旦六队是一个蒙古族和汉族交错居住的生产队,全队有46户人家,共计186口人。队长赵玉武是汉族人,年约四十,个子不高,但常常面带笑容,热情待人。当时,天津知青的到来令赵队长非常高兴,他不仅亲自为知青们准备了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,还特别安排了一位汉族大婶来教她们做饭。
这位大婶年约四十多,寡居多年,和儿子相依为命。她的丈夫名叫李大婶,已经去世多年,李大婶独自一人艰辛养育着她的儿子。李大婶的儿子李小成,当年二十三岁,是村里公认的勤劳善良的好孩子。尽管他长得英俊且身体强壮,文化程度也不错,但由于家境贫寒,又没有父亲做后盾,他的婚事一直没有进展。
在刘毓芬刚刚到达赵圪旦的那几天,李小成经常帮助她们挑水、劈柴,甚至跑到公社用马车把知青们需要的苇席和马灯买回来。看他这么无私地关心和照顾大家,知青们都非常感动,心里对李小成充满了感激。
展开剩余77%秋天,知青们终于分到了少量的新粮。那年,国家为知青们提供了第一年的口粮,但原本知青是无法分到粮食的,赵队长和村里乡亲们商量之后,决定给他们分发一部分原粮,让他们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。
那年的初冬,刘毓芬主动赶着队里的马车去公社磨坊磨面,磨完玉米和小麦后,她发现马车不见了。这让她十分慌张,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,情急之下只好一边哭一边准备走回村里。就在她快到村口时,突然看见李小成骑着马车迎面而来。原来,早上李小成曾打算陪刘毓芬一起去磨面,但看到她说自己能行,他便没有坚持。没想到老马自己拉着车跑回了村里,李小成判断出马车肯定是没有系好,他急忙调转车头赶了过来。
看到李小成终于带着马车回来了,刘毓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真牛所配资,她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。李小成这时也跟着回到了磨坊,帮她把磨好的面带回了村里。从那一刻起,刘毓芬的心里悄悄地种下了对李小成的好感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刘毓芬越来越能感受到李小成的关心和体贴。无论是在劳动中,还是在修理工具时,李小成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忙。李大婶也时常提起想认刘毓芬为干闺女,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密。
1972年1月,刘毓芬和其他几名知青回天津过春节。临行前,李小成特意赶着马车送她们到公社汽车站,并悄悄塞了五块钱给她,还把母亲做的葱花油饼放进了她的背包。刘毓芬接过这些,却只是含笑低头,心中对李小成充满了温暖。
回天津的火车上,知青们谈起了李小成。大家都夸他勤劳、善良且长相英俊,其中一位叫王桂琴的女知青笑着说:“以后找男人我就要找像小成哥这样的,能干、心眼好,长得还那么帅。”这些话虽然是开玩笑,但刘毓芬却默默地记在了心里,李小成的身影也早已在她的脑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1973年秋天,赵圪旦大队得到一个去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的名额,赵队长推荐了刘毓芬,但由于她的家族成分问题,政审未能通过,这让她失落了好几天。李大婶听到这个消息后,立刻将她叫到家里,做了些美食来安慰她,并表示以后还会有其他机会。李大婶其实舍不得让刘毓芬离开,因为这几年来,刘毓芬已然成了她的干闺女。
秋后,所有的社员都去了黄河流域挖河筑堤,而留在赵圪旦大队的知青也都跟随去了工地。挖河筑堤是极为辛苦的活,尤其是挑运河泥,每担泥有近二百斤重。刘毓芬也是挑着满满两筐河泥,辛勤工作着,连队长赵玉武都惊叹她的力量。她挑的河泥有183斤,超过了不少男社员。回村时,李大婶看到刘毓芬的瘦弱模样,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尽管刘毓芬的体重减轻了不少,但她依然坚强地挺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。
那段时间,村里也开始流传关于刘毓芬和李大婶关系的闲言碎语。大家觉得李大婶对刘毓芬太好,一定有自己的企图,但李小成看在眼里,心里很清楚,便主动对刘毓芬说:“毓芬,村里的闲话我也听到了,以后如果你不愿去我家,别为了我难做。”刘毓芬则突然问道:“哥,你有没有想过和我结婚?”李小成愣住了,面红耳赤,半天没说出话来。
最终,刘毓芬与李小成走到了一起。她给父母写信,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决定,虽然父母一开始反对,但最后还是被她说服了。1974年秋,22岁的刘毓芬与28岁的李小成结婚了。尽管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们的婚姻,认为她可以嫁给更合适的人,但刘毓芬的内心却充满了幸福。
1978年,所有天津知青相继回城,留下的只有刘毓芬。她有一段时间确实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,特别是在孤单的夜晚,常常悄悄地流泪。然而,李小成和李大婶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她逐渐放下了这些忧虑。
1981年,刘毓芬终于获得了到黄河管委会工作的机会,尽管工作远离家乡,她仍然心安理得,特别是儿子和丈夫一直支持她。1986年,李小成的养殖业蒸蒸日上,已拥有百头羊和十三头牛,成为村里的致富典范。
1991年,刘毓芬调到乌拉特前旗水利部门工作,并被提升为部门主任。1994年,刘毓芬的儿子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机会,选择和父亲一起从事养殖业,尽管她有些失望,但看到儿子事业有成,她心中满是欣慰。
如今,刘毓芬和李小成生活在乌拉特前旗市,养牛场的事都交给儿子打理。尽管儿子的学业不算优秀,但他在养殖业中的才干让她充满了骄傲。她终于明白,曾经那些艰难的选择和心酸的付出,换来了如今的安稳和幸福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